網路 Network
網路(Network)是指由許多電子設備(如電腦、手機、平板電腦等)和通訊媒介(如電纜、無線信號等)組成的系統。
網路讓這些設備能夠通過通訊媒介相互通訊,共享資料和資源,以滿足各種商業、科研和社交等需求。
常見網路架構
- 區域網路(LAN)、廣域網(WAN)、個人網路(PAN)、企業網路(EAN)和互聯網(Internet)
網路相關參考模式
- 為了更好理解網路運作,因此設計出幾個參考模式:
- OSI(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)參考模型:這是一種由ISO(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)制定的網路架構,它提供了一種標準的方式來將網路系統分為七個不同的層次,以幫助人們理解網路的運作方式。
- TCP/IP(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/Internet Protocol)參考模型:這是一種非常常用的網路架構,它被用於大多數互聯網系統。TCP/IP參考模型分為四個層次:應用層、傳輸層、網路層和鏈結層。
- 分層網路架構:這是一種常見的網路架構,它將網路系統分為不同的層次,每個層次負責不同的功能。分層網路架構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網路的運作方式,並有助於提高網路的性能和效率。
網路安全
以下以各層的攻擊手法為例:
實體層攻擊手法
- 線路搭接(Crossover):將兩條不同的通訊線路直接連接在一起,以便在兩個網路之間傳送資料。
- 線路私接(Tap):將一條通訊線路的信號複製到另一條線路上,以便對網路進行監控或分析。
資料連結層攻擊手法
- 封包監聽(Packet Sniffing):對網路上傳送的資料封包進行監控,以便獲取網路上傳送的敏感資訊。
- ARP Spoofing:欺騙網路設備,使其誤以為另一個網路裝置的 IP 位址是自己的位址。
網路層攻擊手法
- Source Route:指定一個傳送資料的路徑,以便讓資料按照指定的路徑傳送。
- Smurf:發送大量偽造的 ICMP Echo 請求封包,以來洗白發送者的 IP 位址,並造成網路拥塞。
- Ping of Death:發送過大的 ICMP Echo 請求封包,使目標裝置無法正確處理,造成拒絕服務。
連線層攻擊手法
- SYN Flood:發送大量偽造的 TCP SYN 封包,以便消耗目標裝置的資源,造成拒絕服務。
- DDoS(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)攻擊:利用多個網路裝置同時發送大量請求封包,以便對目標裝置造成負載,造成拒絕服務。
- Session Hijacking:監控或篡改已建立的網路連線,以便取得或修改通過該連線傳送的資料。
應用層攻擊手法
- DNS Poisoning:對 DNS 伺服器進行攻擊,使其解析錯誤的網址資訊,以便讓使用者導向到攻擊者指定的網站。
- Brute force Login:通過不斷地嘗試各種可能的使用者名稱和密碼組合,以便猜到帳號密碼。
- SQL Injection:向網站傳送惡意的 SQL 語句,以便取得或修改資料庫中的資料。
- Cross-Site Scripting:向網站傳輸惡意的腳本如 JavaScript,以便在使用者端執行攻擊者指定的行為。